
门德尔松:第四交响曲+舒曼:第一交响曲
门德尔松:A大调第四(意大利)交响曲,Op. 90 门德尔松于1830—1831年间在意大利旅行,得到灵感而完成这首交响曲,在那里观光的游客很少能像门德尔松一样准备周全,充分感受意大利的风情的同时,也能够如此精炼地捕捉住这么多样的感受,并将自己的欢愉带给听众。门德尔松熟悉意大利音乐传统,而且他不仅能欣赏教堂和歌剧院音乐,连街头的声音都会令他悸动。 1832年门德尔松回到柏林,把罗马写下的乐曲大纲加上血肉,让这首交响曲展现出意大利精神和人民的温暖活力。这首曲子写了一年,其中充满色彩、抒情旋律和活力,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写景音乐,同时也是门德尔松最受欢迎的交响曲。 在狂热的第一乐章中,明亮的A大调传达出热爱生命的人刚踏上意大利本土时,那让人种目不暇接的晕眩感,高崇的主题与快速的八分音符代表喜悦。其余的乐章则呈现出意大利其他的特色:第二乐章较为简短,以带着悔悟意味的d小调描述朝圣者的苦行,伴随着徐徐前行的低音旋律与圣咏般的内声部;第三乐章表面上是诙谐曲,有流畅的装饰音,描写月色的小夜曲。终乐章充满热情,并以维苏威火山的威力爆发出来,是a小调强烈的萨尔塔雷罗舞曲(一种快节奏的三拍子舞曲),虽然音乐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手笔,但灵感显然来自意大利那波利曲风。